然孟子言‘何必曰利者,盖只以利为心则有害。
心是形色之大者,而耳目口鼻其支也。黄宗羲主张气一元论,根本反对有所谓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分别,认为浩然之气与昏浊颓塌之气总是一气,养得好则昏浊颓塌之气变而为浩然之气,养不好(习之罪)则浩然之气变而为昏浊颓塌之气。
笔者相信把孔子的性相近理解为性善,习相远理解善恶不齐,比较符合孔子思想。[4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第259页。《孟子师说卷七·人之所不学而能章》云:‘亲亲,仁也。至于参话头则壅遏其气,使不流行。笔者以为,抛开牟宗三接续宋明理学之超越、形上的立场而对黄宗羲思想做出的否定性评价不论,他对黄宗羲的如下思想的把握是很到位的,比如,理只是气之条理,理不是一超越的形上存在,理是气之自然质性(本文所谓功能或属性),黄宗羲的哲学是唯气论(本文所谓气一元论),是自然主义等。
养之则点铁成金,不是将好气来,换却此气去也。[25]《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112页。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二个要求就是以俭修身。
《道德经》讲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被西方的生态伦理学者发现和肯定,并被赋予了解决生态危机的作用和意义,一些国内学者对此表示认同。既然人类与其他物体皆是同胞,则自然会生于民必仁,于物必爱之理的心,对天地就如同父母一样,对待世人和万物就如同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一样。这种源于农业和生活实践的观察,为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据。
第一种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古老的天人合一完全可以为今天所用。正因为人们对天有不同理解,所以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古人因为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故赋予自然神秘性,天、地及自然现象也常常被作为道德和政治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人事之根据。冯友兰认为,儒家与道家受太阳、月亮运行和四季嬗替的启发,都注意到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会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如《周易·系辞下》中的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董仲舒对天人合一命题的论证,也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如他指出许多自然现象非人所意也,人必须对它们抱有敬畏的态度,从这个角度看,也反映他具有一定的科学理性。这种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的态度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从天人合一到万物一体 汉代以后到唐代,中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裂时期,其间佛教传入,魏晋时期道教获得很大发展,但是儒学进展不大。又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学者蒲创国认为,在王阳明看来,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从自然之天来看,人与天地万物都是一气流通。从主宰之天来看,人的灵明与天地万物的灵明是相互依赖的。
汉代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最早提出天人合一并对之进行理论阐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种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理念,可能源自中庸之道。第二种只承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一个方面,但要立足于天人合一的本义,再进行新的解释。
天人合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启发 在古代天人合一与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主要有三种意见。不过道教一百八十戒中也有近20条戒规,指导人对待山川、动植物的行为举止。张载提出万物一体,较董仲舒把人从万物中挑选出来、与天地并列相比,就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而言,是很大的进步。这种执着在道家看来,对自然环境是有害的,故道家的观点对于纠正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无疑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过去新儒家论证天人合一的最终目的是引人成圣,与我们当前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主张与自然和谐的出发点是有区别的。中的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人的感情,也适用于人对物的态度。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就表现出强烈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倾向。提出了天人同类合一的思想。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通过梳理这个理念的演变还可让我们警醒,在自然面前、宇宙之中,人类的渺小。
今天看来,其中许多认识带着附会,甚至荒诞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辨析旧说的基础上,发掘其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人一般指人类,但在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下,主要指君王或统治者。
他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写道: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因此,天人感应作为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方式,可视作古代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根源。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吕氏春秋》也有载,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1990年,钱穆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指出,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此指的就是天人合一观。关于天人合一的天,至今众说纷纭。
总之,儒家的天人合一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服从这个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调谐,不过这种调谐更加强调人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其中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实已溢出本文所言的自然之天与人的关系。此外,道家认为,人生不能有执,有执则万事皆坏
天人合一在古人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提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它是如何来指导生产生活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具体体现之一。在神灵之天和自然之天之外还提出道德之天,但又无法把三者统一起来,内部存在混乱和矛盾。
冯友兰认为,儒家与道家受太阳、月亮运行和四季嬗替的启发,都注意到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会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如《周易·系辞下》中的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古人因为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故赋予自然神秘性,天、地及自然现象也常常被作为道德和政治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人事之根据。这一观念落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必然要求以人类的整体生存为目的,而不仅顾及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从而指向和谐的人地关系。这些措施虽然在主观上是体现儒家始终强调的仁爱和仁政思想,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生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过去新儒家论证天人合一的最终目的是引人成圣,与我们当前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主张与自然和谐的出发点是有区别的。此外,道家认为,人生不能有执,有执则万事皆坏。
(作者:韩昭庆,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进入专题: 天人合一 。宋初的周敦颐和邵雍都从《易传》得到启发,并用图录和图说来阐述他们对《易传》思想的看法,邵雍还推算出世界完成一次由生到灭的时间是129600年。
因此,天人感应作为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方式,可视作古代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根源。这种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的态度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 1996 - 2019 蚕丛鸟道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铁管巷